
前一阵子,一位网友的帖子#会敲门的父母养不出锁门的孩子#冲上了热搜。
帖子中,网友们的自我陈述,一个比一个让人窒息:
即使和妈妈同住一个房间,门锁依旧被撬掉; 啥都不说了,上“摄像头”; 我这门都拆了,只留了一块布……
在评论区,网友们纷纷共情:
“我每次锁门,我妈都会说,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不让看?”
“快30岁了,我从没拥有过自己家里的单独的房间。”
“也难怪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和父母一起住。”
但对于父母而言,却觉得:
“房子是我买的,人也是我养大的,进你房间还要敲门?”
“翅膀硬了,还跟亲爹妈谈隐私?”
“除了我,谁还关心你啊?”
这里,似乎说道了问题的关键:
父母认为,亲子之间,不该被门关住,而孩子却觉得,我是人,该被尊重。
今天,我们不妨一起聊聊,亲子之间,到底该不该有一扇“门”。
前段时间,江苏的一位爸爸,居然被儿子告到了警察局,甚至,还因此“喜提”了热搜。
原来,这位爸爸是在外地做生意。
心中放心不下儿子,出于安全考虑,他就索性在儿子卧室装了摄像头。
装上后,他还发现,这顺带手的,还能看看孩子有没有偷懒,到底是不是在学习。
只是,这却让孩子不高兴了。
孩子觉得,自己挺大一人了,装摄像头,不就是侵犯自己的隐私权吗?
在反抗无果之后,孩子干脆报了个警。
面对警察的盘问,孩子觉得,自己是人,不是小猫小狗,需要被实时监控。
没想到,这也激怒了老父亲,他直言:
我监控监视你什么了?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不可以监控你?
对于这番言行,网友们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觉得,父母为了生活,奔波在外,这明显是在乎孩子,怕他出意外。
也有人觉得,装监控,就等于连换个衣服都得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这和裸奔,有啥区别呀。
更是有人提出,父母这么做,既没有尊重孩子的隐私,也没有给予孩子人权。
其实,很多人在年少时,都会对这种行为恨之入骨。
但是,成为父母之后,却有了各种“力不从心”和“迫不得已”。
这时,他们嘴里,就常常会出现:
我是你爸,你跟我谈隐私? 你都是我生的,有什么我不能看?有什么不能说?为什么不能干涉?
只是,这种有失分寸感的言行,却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因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领地意识、隐私意识会逐渐增强。
不管是出于“我是为你好”的关怀,还是“我是你爸唉”的把控,都会伤害了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成熟的父母,永远不会以爱之名,去绑架孩子。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
“不被尊重隐私的孩子,长大了都怎么样了?”
其中,一位网友的经历,让人格外心疼。
她说,自己的妈妈,似乎时时刻刻都在窥视着她。
妈妈担忧女孩早恋,所以,会常常偷看女孩的日记,半路截下女孩的情书,甚至还会偷偷跟踪女孩。
妈妈害怕女孩长歪,所以,擅自拆了女孩的卧室门锁,甚至,还多次在她换衣服的时候,闯了进来……
如今,女孩30多岁了,却长成了一个问题大人。
自卑敏感,充斥在她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生活中,每当别人多看她一眼,她都会紧张不安。
每当有人无意中翻找她的东西,她就会十分抗拒。
总觉得,年少时那种被“妈妈扒光了衣服扔在街口”的感觉悄然而生。
羞耻感和窒息感交织,让她反复陷入恐慌和抑郁。
更可怕的是,她哪怕是对自己的爱人,也有着情感疏离。
或许,母亲的本意,只是担心孩子在成长中,会受到伤害。
但这样过分炙热的爱,却在不经意间,灼伤了孩子。
它就就像一把带着烈焰的刀子,一点点剜去了孩子的“自我”,让她无法成为独立的“人”。
要知道,当一个孩子被反复侵犯隐私,就如同一个蚌壳被强行剖开,把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袒露给了他人。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水平不仅会越来越低。
甚至,他们还难以建构完整的自我,继而变得敏感、自卑、充满戒备。
严重的,还会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心理疾病。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更是佐证了上述观点:
儿童时期被父母过都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会造成终生的伤害,长大后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无论在哪个阶段,幸福指数都更低。
作家刘墉,曾在儿子的青春期,特意给孩子的房间安装了一道门闩。
其他家长对此感到诧异,觉得青春期是孩子变数最大的时候,难道不该更为关注吗?
刘墉有着一套自己的理解,他说:
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隐秘世界,总是提心吊胆,怕随时有人进来,潜意识的伤害很可能影响一生。
的确,一道小小的门闩,给予了孩子行动的自由。
而门闩背后的独立空间,则给了孩子一个精神上的安全岛,让他们可以存放自己的隐私。
其实,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孩子从2-3岁就开始有了早期的自我意识,伴随着成年,孩子的自我意识越发明显。
而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孩子会不再只满足于做提线木偶。
而是希望可以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打造自己的心理空间。
“门闩”,就像是一座“心理围墙”,保护起了孩子的精神花园。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得明白:
即使我们是孩子最亲密的人,进入Ta的空间时,也得学会敲门。
因为,敲门是我们的尊重,关门是孩子的自由。
尊重孩子,最基本的便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把生命的钥匙归还到孩子自己手里。
而家长,最好从以下几点入手:
1.给孩子留个自处的空间
叔本华曾说: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保持适当界限感,让人和人之间觉得舒服。
而在亲子之间,父母的界限感,更是孩子的安全感。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举止有些“异常”,或者不小心撞见了“不得了的小秘密”,试着放下窥探欲,让子弹飞一会。
给孩子留下一个自处的空间,他们也有自己需要面临的人生课题。
2.学会信任孩子
卢勤在《好父母,好孩子》中说过:
信任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充分挖掘潜力,释放能量。 一个被充分信任的孩子,会拥有我“很好、我能行、我一定能做到”的强烈信念,所以往往内心强大,无所畏惧。
当孩子不被信任时,他们往往就会自卑。
而当孩子可以被父母信任,不断进行尝试、探索,他们才能用自己的思辨去区分对错,继而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无条件的信任孩子,于Ta而言,才是真正的爱。
爱默生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真正的家,于父母孩子而言,都是最好的栖身之所。
所以,父母或许可以少一点窥探,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干涉,多一点信任。
给孩子多一些自由空间,说不定,你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文末点个【在看】,愿你学会爱,也学会信任和尊重。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曹植《洛神赋》
作者 | 纳豆,我在弹指间环游地球。个人公众号:四五页(dreaminggirls3)
主播 | 紫陌,微信公众号:紫陌讲故事。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