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中国知网•知网研学承办的2022年“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讲座圆满结束。讲座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创新者思维,帮助广大研究生强化问题意识,练习学术表达,全面提升科研素养与能力。来自全国上千所院校、数百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8.5万余名师生在线上观看了讲座。讲座总浏览人次超千万,学习人次近300万。
讲座以线上直播方式举办,8月10日-12日连续直播三天,直播结束后可继续观看回放。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泉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樊浩),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学科支持部主任单向群,中国知网·知网研学高级培训经理徐铭梓,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雍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军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副编审刘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助力、助理教授和鸿鹏,武汉理工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副教授张晓文,商汤科技业务副总裁高焱,广汽集团总经理助理郑利苗,北京林业大学派驻内蒙古兴安盟红旗村第一书记王庭秦,清华大学白峰杉教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忠升,副秘书长赵瑜,副秘书长沈岩,中国知网·知网研学事业部总经理王峰等专家线上参会,为全国研究生带来一场“学术大餐”和“思想盛宴”。
开课仪式由清华大学白峰杉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泉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樊浩),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忠升,中国知网·知网研学事业部总经理王峰等人出席开课仪式。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忠升代表活动主办方对各位师生热情支持、参与此次公益讲座活动表示感谢和欢迎,并向参加讲座活动的广大研究生分享了主题为《读研意味着什么》的寄语。他提到,读研就是学会运用学理知识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有四个关键词,分别是问题、学理、方法、过程。他通过比较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研究生学位类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解读了这四个关键词的含义,希望研究生同学们能更投入更认真地体验读研这个过程。
开课仪式后,本次公益讲座首讲专家的郑泉水院士和樊和平(樊浩)教授分别围绕“科研思维培养”做主题报告。郑泉水院士在题为《我的20年跨界创新研究与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的报告中,分享他个人独特的求学和科研经历,特别是过去20年来在“结构超滑技术”领域的跨界创新研究,和基于“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实践,讲述了自己关于研究方向的选择、科研思路的养成、提出和探索解决问题、拔尖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的心得与感悟。郑院士的报告内容对研究生、青年教师、研究生导师等都有重要的启发引领作用。
樊和平(樊浩)教授以《如何做一个学问人——学术研究的“道”与“术”》为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经历,分享了学术“四滋味”,即“酸—甜—苦—辣”以及学术“四境界”,即“真—善—美—如”。他认为,学术是一种方法,但首先是一种理念、一个态度。任何学问做的过程都是苦的,但在苦当中,潜心学术的人应该能体会到一种乐。学者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樊和平教授希望大家都能努力使每一次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成为我们自己的学术积淀。
在后续报告中,专家们分别围绕科研工具使用、文献阅读与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与发表、学术规范与心理健康、未来规划与素养要求等主题进行线上授课。报告内容得到了与会师生的高度赞扬和强烈认可,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和副秘书长沈岩出席结课仪式。赵瑜副秘书长希望同学们通过三天的学习,对研究生阶段所需的科研思维、学术研究方法能有更深的理解,并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她提到,同学们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并介绍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组织和发展情况。沈岩副秘书长代表活动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呈现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并希望讲座可以成为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的加油站,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
“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讲座已经连续举办3届,已被多家高校纳入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学习内容。
研究生研究生教育下一篇 张桂梅:带着乡村女孩“起立”